随着《中关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编制完成,京津冀将出现多个类中关村创新社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创新城市群。
创新创业风起中关村,正吹向京津冀三地。在日前举办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论坛上,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透露,《中关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已经编制完成,三地将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合力建设以科技创新园区链为骨干,以协同发展产业带为载体,以创新社区为支撑的“一链三带多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届时,京津冀将出现多个类中关村创新社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创新城市群。
京津冀打造创新城市群迎创新创业风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开工
“到天津去!到河北去!”尝试接触河北的项目没多久,中关村科技租赁公司今年就把天津、河北与北京本土的业务占比划定为“三七开”。
听名字就知道,中关村科技租赁公司是土生土长的中关村企业。“比如企业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资金不够,那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提供这个设备的租赁融资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黄闻说。
在中关村,像黄闻一样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人才汇聚,这也是中关村的一张王牌。过去10年,中关村在科技金融领域,已形成了覆盖投资、贷款、保险、租赁、知识产权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但在跨区域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时,这样的模式很难在异地自发培育起来。于是,中关村在与河北、天津合作过程中,随企业过去的,还有这些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他们将把北京摸索出来的经验迅速复制到天津和河北。
“去年到河北保定谈了几个项目,发现京津冀真是块宝地,前景太广阔了。”论坛现场,不少中关村企业达成签约意向,准备到位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黄闻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把河北、天津的业务比重提升到30%,在“十三五”期间,津冀的业务占比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2013年11月,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根据计划,到2020年,科技城将建设成为京津双城联动的协同枢纽、京津冀创新创业的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协议签署后,我们编制了科技城的相关发展规划,先行区域的基础设施即将开工建设。”天津宝坻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浩表示。
page
京津冀产业跨区域优化布局
位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还只是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中的一步棋。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透露,根据《中关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一链三带多社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将加快建设。京津冀三地将开展跨区域园区链建设试点,联合津冀有关区域,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支持延庆-张家口绿色冬奥零排放试验区及能源互联网产业示范区、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项目,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试点,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模式及合作机制。
三地的产业将实现跨区域优化布局。宣鸿说,未来将重点沿京津-张承廊布局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沿京保石布局集成电路、智能硬件和生物医药产业带,沿京唐秦布局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带,通过市场机制跨区域布局协同发展产业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天津与河北,也将建设多个类中关村的创新社区。”他介绍,京津冀将实施创新社区共建,在天津滨海新区、宝坻,河北石家庄、保定等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资源密集、特色产业突出的地区,打造具备完善的创新教育、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及居住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创新社区,推动形成新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地有望形成创新城市群
北京聚集了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分之二以上的院士,也具备引领和服务全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条件。
但北京科技创新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数据显示,小米12家配套公司中,有9家来自于珠三角,深圳就占了7家,剩下3家也来自南京、厦门、洛阳;中关村2014年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流入广东省的数量就超过了天津和河北之和的1.5倍……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很形象地使用“导弹式外溢”来形容此前北京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大多贡献给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但周边区域受益较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改善。赵弘说,周边可以有若干个基础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完备、创新能力与承接能力较强的区域来承接北京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有条件的区域甚至可以更多地吸纳创新资源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
随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形成“城市群创新”的新格局。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