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乐视挖角 华为称“不构...

乐视挖角 华为称“不构成威胁”

媚媚媚媚
来源:腾讯网
2016-05-05 14:01:15

导语:如果说硬件免费是华为担忧乐视的第一个原因,那么乐视生态的爆发则是华为担忧的第2个方面。虽然体量上,乐视与华为相比还是一个小公司,但在于公司治理上,乐视7大子生态的强化反,已经让整个互联网产业都感到惊讶。

遵循不同商业路径和理念的华为与乐视最近频频被联系在一起。今日有分析师撰文表示,针对乐视大量挖角华为骨干员工,华为在最高经营层EMT成立了“打乐办”。据悉,此前华为成立类似的打击“叛逃员工”竞争对手的机构还是10多年前的“打港办”。

“这个是谣传,而且目前(乐视)不可能对华为终端业务产生威胁,华为的能力在于大平台,而不是几个人。”华为EMT高管4号下午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根据华为的公司治理规章,EMT是华为日常经营的最高责任机构,受董事会委托执行华为的日常管理。

此前,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公开“炮轰”苹果、三星、华为“搏傻”,他认为,工业时代企业几乎掌控了一切,特别是S、H、I、V、0等硬件企业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用“博傻”式消费诱导不够理性的用户为品牌、渠道、硬件支付天量溢价。言论一出引发各界争议。


乐视在线下开始“猛攻”

打乐视?没必要

对于成立“打乐办”,华为的一名EMT管理层成员对记者表示没有听说。

但在此前,因为“特殊情况”,华为在最高层级层面曾经成立过打击“叛逃员工”的机构。

2000年,为了解决老员工和机构庞大问题,华为在内部鼓励员工创业,员工可以拿手中股权兑换相应价值的产品,然而离职员工必须与华为签订一份协议,只能作为华为产品代理商,不能涉及产品研发。在政策激励下,当时一批中高层离开华为,而当时已经是华为副总裁的李一男是其中职位最高的一位,其创立的“港湾”直接与华为产品相竞争。而在当时,离开华为创业的员工达到3000多名,港湾在管理和研发上直接复制华为模式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于是“打港办”在华为内部成立。

而在外界看来,近期华为终端特别是荣耀部门的“离职”现象与此前华为十多年前经历的“离职潮”有些类似。

据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分析师潘九堂了解,华为终端多位中高层和研发骨干加入了乐视,以及乐视的ODM公司众思科技。而乐视也给了这些人极大的管理权限。“很多牛人到了乐视,可能就是新成立一个部门,新开拓一个业务单元,甚至新成立一个公司。”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除了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联想系的高管梁军、冯幸以及原魅族副总裁莫翠天目前均已加入乐视。

但上述华为管理层对记者表示,“即便有老员工的离职,但带不走技术,华为的优势是大平台优势,不值得‘打乐'。”

随后华为公关部也对记者表示上述“打乐”消息不属实。

华为因乐视挖人成立“打乐办”?高管辟谣说“没必要”

手机线下竞争激烈

两种商业模式

自华为终端原管理团队中的骨干徐昕泉、刘江峰加盟乐视开始,华为和乐视这两个企业作为一个国内最“硬”的公司,一个国内最“软”的公司就被人们联系到了一起,坊间甚至传言乐视和华为终将会有一战,乐视战略上的目标是华为等等。此后贾跃亭对所有乐迷的一封信发出,引来了华为轮值高管的回应,人们正式把华为和乐视联系到一起了。

对于两者的商业模式,华为一位轮值CEO曾经在朋友圈评论道,“昨天SpacX回收火箭成功,今天乐视开始大放厥词。真正的创新靠的是科技,不是哗众取宠的商业模式。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将用户放在中心,层层圆圈都是快刀。”

而在不久前,贾跃亭曾经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观点提出过异议,他表示,“价廉不能物美这样的观点在工业时代下的确是正确的,但在ET时代(生态时代)下,这种方式早已过时。”

“但目前很难将两种模式进行直接对比。”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记者表示,华为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重视研发,全员持股;乐视模式则是布局大平台,布局找钱然后让缺乏平台的人给他服务。

王艳辉认为,从长远来看,乐视在手机上对于华为是有威胁的。

“其实外界对乐视的研发有误解,乐视也很重视研发,做电视挖了高通的技术高管,设置了圣地亚哥的研发中心。”王艳辉对记者说。

但华为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管对记者表示,业务模式不是核心竞争力,不是护城河,谁都可以抄袭并超越。所谓竞争力,应该是不可替代性,无法被他人轻易copy。

言下之意,乐视目前并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模式可以学习,比如BAT可以把小的互联网业务通吃,比如荣耀在电商上的模式,但核心问题是,业务能否盈利,何时盈利,不盈利的业务靠资本市场长期输血,是不可持续的。”上述高管对记者强调,商业模式不是过时的问题,而是业务本质必须盈利。

从这一点看,华为是“不屑于”与乐视进行商业模式上的对比的。

华为终端不会独立分拆上市

人员流动背后伴随的是外界对于华为终端未来持续发展的担忧。

2015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营收1291.2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72.9%,占到了华为整体营收的33%。要知道,2010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收入才不过309.14亿人民币,几年之间可谓成长迅速。

因此有外界分析人士提出,如果华为消费者业务能够持续高速成长,未来为华为贡献一大半营收的同时,也会给华为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将意味着:华为过去非常有效的“集中—控制”型管理架构也许将不再有效,华为必须再次进行重大的组织变革,才能适应新的业务结构。

比如说裂变成两家独立的子公司,一家主打泛企业市场,另一家主攻消费者市场。

但在今年的2015年财报分析会议上,华为高管明确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华为终端业务不会选择上市,也不会选择分拆。

对于终端未来发展的独立性,华为轮值CEO郭平对记者强调,华为目前的业务一块是B2B业务,一块是B2C业务发展,终端业务成立以来,一直是华为全资拥有的,以终端公司形式存在的体制,在发展中也极大的借用了集团的技术以及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后勤支撑系统,未来仍会坚持这种战略,不会考虑上市或其他资本运作安排。

“终端盈利能力和上一年是持平的,收入规模是增长的。”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对记者表示,现在华为对终端的要求盈利是底线,今年和明年对终端的要求是做更多的品牌建设。

华为消费者BG负责人余承东也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手机公司没有在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而是通过股市圈钱,以生态的名义进入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他没有明说这些企业是谁,但乐视等似乎都符合他所说的条件。

蛋君说:不管谣言是否属实,但在互联网生态时代下,我们看到的不应是乐视在挖角华为,而是华为员工愿意投身互联网生态时代,不甘于留守硬件旧模式导致落后的时代,而自行选择离开不寻求顺应时代变迁而改变的华为。

48:0

评论 (0)

| 注册 参与评论

返回

顶部

硬蛋网
扫一扫 关注硬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