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开了就要停下来。停车是刚需,加油、车险也是刚需,但与后者不同,停车还是最高频的汽车消费。按每位车主在停车上每年平均花费5000元、中国共计1.2亿汽车保有量计算,停车费用一年下来就有6000亿,这相当于万亿后市场份额的一半。
后市场创业者们都在谈论汽车消费入口,那么什么是汽车消费入口?应该是针对车辆本身、或者车主构建的消费场景。打车应用近几年烧出来了人们出门用车的习惯,但打车用户和汽车用户并不是同一拨人,拿到这些打车用户的数据并不能延伸到汽车保养、维修、保险、二手车等车后市场变现。
现在回到汽车消费的入口,创业者们要拿的是汽车用户的数据,控制了用户就等于控制了车。上门保养、维修、二手车都有人在做,停车App是目测今年会爆发的另一汽车消费切入点,并且它与用户的接触频率是最高的,支付频率也最高,创业者们可以藉此知道用户的消费行为、生活轨迹,还可以介入支付、沉淀资金等。
创业公司介入停车市场目前有三种方式:
1.整合各个停车场数据,实时显示停车场的空位信息。这类应用一般还会添加到停车场的导航指引,附近停车场比价,连同停车场开门时间、位置等信息发给用户。这是解决停车问题的理想方式,不过一般停车场并没有动力与之合作,因为现在大部分停车用户依然来自线下,线上导流过来的几乎可以忽略,甚至一些线下停车场在听到创业者想要它的数据时会提出收取信息费。这就比较考验团队的地推能力以及停车场资源背景。
再者,各个停车场使用的停车管理系统不同,产生的误差也不一样,没法一一校正,因此,这类应用有时会通过计算的方式算出某地的空闲车位。这类应用有萝卜停车、停车百事通以及国外的ParkMe。
2.布局停车场内停车管理系统或是车位硬件。比如我们之前报道过的“无忧停车”采取的是自建停车场智能管理的软硬件,自行地推采集停车场数据,包括停车场名称、具体位置、总车位数量、出/入口POI信息、营业时间、收费标准和照片等。
此外,还有在停车场安装“智能车位锁”的“丁丁停车”,使用时,配套的手机App可以关闭或打开车位锁,免去了手动的麻烦。这种自建硬件的方式能够保证车位数量及时线上化,还能实现车位资源的分时租赁。但资金不雄厚的团队玩不起,前期阶段会很费钱,不过信息红利会在设施全面铺开时显现出来。
3.就是以人力跑腿代替以上科技手段的代泊车公司。比如北京的“悠泊”和上海的“停车宝”。这类公司一般会先从停车难的医院周边和热门商圈入手解决停车难问题。在医院场景下,代泊车公司采取的是在医院蹲点的方式,用户下单后,司机会在需要的地方接管车辆、再找地儿停车,取车同样通过App操作。
在常规的商圈司机就不可能在各个地方守株待兔了,“悠泊”采取的是建立服务点(目前在金融街),用户需要开到服务点接上司机,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再代为泊车,泊车地点一般就在服务点地下的停车场。同时,服务点也会设在商圈中心位置,方便用户取车。
这类模式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便是信任。为此,类似“悠泊”这样的代泊车公司会给司机配备带GPS定位功能的手机和一个可以挂在衣服上的摄像头,在取车时会对车内情况、油表、里程数进行拍照,未来用户和代泊车公司还能对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实时查看。
目前公司会对司机的停车时间“卡位”,如有超时会及时联系。当然,最坏的情况下还有保险。
第三种情况代泊车公司可以拿到用户的车钥匙。到了这一步,等于已经解决了车主对代泊车司机的信任问题,有很多车主会对司机说你帮我加个油、洗个车,而这些服务可以作为公司的增值付费项目,这也是这类App的盈利模式。
之所以停车App会在今年集中爆发,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解决正变得日益严重的停车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涉及到各停车场产权实体和政府机构,是多方的利益博弈。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