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华强北,嗅觉灵敏的大小卖家们已经在销售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和其他测量各种体征数据的产品。华强北桑达电子市场甚至开放了一个“可穿戴设备专区”,目前正在招商,并推出了“前三个月免租”的福利。不过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个专区大约有20多个专柜,但入驻的厂商只有五六家,整个专区门可罗雀。而整体产品都非常粗糙,电子市场的商户主要还是在卖手机和平板电脑,当记者询问有无智能手表卖,卖家才从仓库中拿出产品。“很少有人问,很难卖,所以柜子里头还是放手机。”有卖家告诉记者,有些同行会吹嘘每天能卖出几百块智能手表,或者说有老外过来订大单子,但其实基本上都是吹牛。作为每天都在接触消费者的华强北渠道商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体现了市场的反应与需求。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智能硬件的报道,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投入,多数只是追逐潮流而做的一些小尝试,抑或是由于和原有的代工厂商有生意往来,情感上帮忙代工厂把产品放在柜台展示。目前有许多原来在深圳的代工厂已经搬至东莞,这些工厂基本上都是原来生产手机或者平板,而他们也接到了一些智能硬件小订单。“这部分单子占总体的份额基本上可以忽略。”有代工厂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说市面上没有看到很多靠谱的产品,事实上反映的是产业链有问题。自智能手机兴起之后,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以前制造传统硬件设备,从芯片开始,到大型的Design House将基础的软硬件方案都实现了,然后到OEM、ODM厂商将产品进行生产,最后将这个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中间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厂商介入。“而现在智能硬件则是百花齐放的阶段,有实力的厂商进入得相对较少,而且智能硬件是将各种各样的东西智能化,做的东西可能成千上万,使得目前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遍地开花。”上述代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除非看到产品确实会有卖出去的可能,不然不会随便接单。“如果这个时候产品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代工厂也会有风险。”纵观目前“百花齐放”的智能硬件产品,大体可分为四种:一种是在传统家电或电子产品上进行改良的产品,比如智能音响、智能路由器等;二是以手机产业链为基础进行改良,做手机的延伸性终端,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部分智能手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凭借自己在硬件方面的技术,独立开发出的硬件产品,而往往这类型的产品市面上还未出现;四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创造性地推出某种产品概念,但还处于概念阶段。

今年7月,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发表了“声泪俱下”的公告,称自己遇到了供应链的问题,包括“产品线欠磨合”、“工人对新机型装配操作不熟练”、“物料初期供应不稳定”、“品控标准没完全统一”等复杂因素。这种情况在智能硬件产业圈中几乎司空见惯。去年年底,生产智能手表的土曼科技就同样遇到了产品跳票的问题。土曼手表号称在14个小时内便获得了18698个预订,原本公布的发货时间为11月11日,但由于供应链问题,直到12月22日土曼才发出第一批500部测试工程机。土曼科技主管供应链的VP蓝晓郸告诉记者,之前土曼跳票的原因是想做一个完美的曲面的腕表,但是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屏幕和表框需要从平面的做成弯曲的,表框做成塑胶的会反弹,如果做成金属的又不符合我们想要的外观设计,最后塑胶和金属结合,出来的产品品质不满意。”其实国内的智能硬件开发者有两种,一种是有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人,有了一个好的想法而涉足智能硬件;另一种则是有硬件公司背景,依照现实中自身的硬件技术水平而出来做产品。“两种开发者基于北京和深圳两个地方的地域背景,基本上各占一半。”张佑对记者说。而对于互联网公司背景的开发者来说,目前最头痛的问题是供应链很不透明。国内某开发者曾经将产品交给富士康代工,但最后还是遇到了产能跳票的问题。“富士康接受了一个项目,其实高层会高度的重视,也表示会采用他们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来做。”上述开发者说,问题在于下层的执行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只是拿到工资就行的,很难会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做产品。“有很多开发者认为,我交给富士康,他们就帮我全部搞掂,事实上根本不是。”上述创业者说,最基层的工人多少会有惰性。举个例子,电子行业的制造有很多种标准,如果客户没有合同限制,代工厂很自然地就会依照最简单的标准来生产。“比如说,一个USB接口,如果我没有跟代工厂要求这个接口应该能够插拔多少次,那代工厂就会用最低的标准来做。”上述开发者抱怨。“对于代工厂来说,他们主要赚取微薄的制造业利润,而且他们也投入了很多模具等成本来生产,很难要求他们能够跟互联网一样创新。”3db硬件创始人朱继志表示,对于那些有风投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创新失败了也有钱烧,但是对于代工厂来说,要让他们随便就修改设备基本没可能,除非有苹果这么大的订单。尤其像富士康这种大型代工厂,他们所有的体系是服务于苹果、三星和以前的诺基亚建立起来的,做小量级的东西不一定有小工厂好,体系可能反应更加慢。朱继志说,这个现象本质上其实是人力管理的问题。除此之外,创业者与供应商对接也会有许多问题。记者了解到,有时候一些大的供应商底层的人员会有寻租的可能,关键的元器件经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因素缺货,让开发者受到很大的牵制。而如果元器件买到了假货或者有质量问题,小型创业者只能自认倒霉,供应商也会有人员成本和沟通成本,很难直接帮助一些小型的创业者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有开发者表示,很多国内手机厂商会用到某品牌厂商生产的外壳,但是因为对供应链有经验所以他们规避了这个品牌。“因为这个品牌商高层经常动荡,他们会出现供应上的问题,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供应链行业本身有多么复杂。”

但在上游供应链的从业者眼中,他们只负责生产制造,并没有责任和成本去承担创业者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上述东莞代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公司的订单,要求生产一些“实验室产品”。“曾经有一个政府机构找到我们想做一种产品,功能是监控一些犯罪嫌疑人,体积像纽扣电池那样的大小,而且还要不易发现并且易于回收。”该负责人说,虽然说价格方面很好谈,但是以目前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出到这种产品,所以拒绝了。东莞另外一家代工厂商Viano目前接到了某运营商旗下子公司生产智能手表的单子。但是由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他们工厂出来的良品率过低,制造成本非常高。Viano副总经理高松益说,生产过程中,布局完一条标准生产线之后,再复制第二第三条生产线,一般都会遇到问题。“现在这个产品的第二版,在一开始设计时,工厂与客户就开始进行技术交流,这个产品进入了量产阶段。”
科通芯城发展部总监祝丹葵对记者说,此前他曾经接触到很多创业者都会遇到供应链问题。比如一个创业者生产智能音响,跟供应链对接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音响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产品,毕竟原有的行业已经相对成熟,开发者认为自己只做软件很容易,而音响的厂商接到这个单子也很开心。”祝丹葵说,由于这个音响厂商没有做过这种硬件,因此一开始收了10万左右的开发费。实际上,互联网创业者在互联网产品开发那一套的思路并不适合做硬件:互联网产品一般是先有一个想法,随着行业的变化思路不断演变,在互联网产品上只需要将版本进行迭代升级,而且有时候追求很快的速度,因为如果这个产品不够新颖,消费者很难进行买单。但是在硬件上,这种思维并不适用。“开发者从市场上或者准客户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认为有些功能不加入就完全卖不动,而语音控制等功能不只是修改软件就能够成功。”祝丹葵说,该创业团队找音响厂商进行交流,但厂商修改产品模具和招用新的工程师需要开发费,三番五次这样的交流,厂商就索性不做了。其实在供应链的问题解决上,人的因素更加突出。“后来这个团队找了一个懂硬件的人,最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祝丹葵说。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都会遇到供应链上的问题,关键是创业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并非一道公式就能够解决。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缺乏硬件行业背景是其最大的短板,比如手机的良品率正常行业标准是千分之三,但是有些不懂供应链标准的企业甚至会与工厂签订允许1%不良率的单子,这个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问题。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