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计划书,包括:总需求、(备选替代)方案、输入输出等,一边做一边想一边改带来的是个永无止境的迭代。 12. 原理图和PCB最好一个人完成,减少线路错误和理解失误,大型项目需要分工的例外。 13. 芯片资料如果是中文的,也不要偷懒,找个英文版本对比一下,翻译人员经常开小车。 14. 所有被动元器件(电阻、容、感、电源芯片等)额定值预留50%以上冗余,这些器件在恶劣情况下误差大得比较吓人。 15. 元器件的PCB封装、图纸、实物一一对比,这部分设计错误的比例永远排第一,业界一般在75%以上,意思是大部分项目都要经历二次改板修改错误。 16. 核心的、比较新的元器件选择时,诚恳地与供应商当面沟通,包括价格、供货、商务等细节问题,不要做出来发现缺货会郁闷到蛋疼。 17. 物料清单BOM表要规范严谨,多一个字母少一个数字,性能规格千差万别,减少时间金钱浪费,但首次出错率仍然在50%以上。 18. 跟软件保持沟通,不要硬一口气不服软,越是高级的硬件,越是需要软件来驱动。 19. 学会做减法,坚决砍掉完全多余功能,只有精简的才是高效的、可靠的,不可靠的硬件宁可不用,不然将是恶梦的开始。
20. 确保前面的硬件电路能放到你想做的最终产品里面去。 21. 在设计之初考虑好电池容量,选择供应商能供应的电池尺寸非常关键,不要发明创造出新的电池。 22. 如果产品结构、组装比较复杂,不要偷懒不做3D模型和结构装配图,靠2D+立体想象就能设计组合有20个大小零件的牛人真心没有。 23. MD结构和ID外观永远是孪生兄弟,会经常PK,也相互促进,最终都要妥协平衡只为共赢。 24. “设计就是一切”,乔教主语录,产品设计(一般是指外观设计 ID)可见非常重要! 25. 简单可靠是设计的第一要义,太多华而不实的设计如同涂鸦。 26. 一个懂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设计师,才是真正合格的设计师。 27. 在流行拆机测试的年代,内部结构的美观也是一种用户体验。 28. 与模具工厂保持足够沟通,确保你设计的东西是它能造出来的,即使只做个结构外观手板。 29. 一般来说,一套低调而又奢华的包装,既体现设计水平,又有用户至上的精神。用户大多反感把钱都花在了精美的包装上,容易留下不好的品牌形象。
30. 硬件产品大多都是有一颗匹配的心脏,单片机够用就别用ARM,单核够用就别双核,够用就好,除非你要加入核竞赛。 31. 心脏里面的驱动程序设计,最好在硬件芯片厂商的指导下进行,充分了解硬件的特性是做好软件驱动的第一步。 32. 低功耗能源控制,要从最底层驱动考虑,该关闭的端口就关闭,该休眠的时候就立即休眠。 33. 在极低温、高温、以及外部电磁干扰时,一些部件会工作失常,需要设置程序重启,或自动复位,并充分考虑纠错、时间冗余。 34. 把驱动做成标准的上层调用接口,这样在更换底层硬件和驱动程序时,不必升级上层程序。
35. 应用软件的设计自由度比较高,但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体验为王”要遵守。 36. 软硬件结合项目里面,应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与硬件的交互、通讯带来的延时、掉线等异常问题,特别是国内3G网络情况不佳的环境下。 37. 如果还在做PC应用,有点过了吧,先集中精力做好移动客户端吧,必要时再做PC端。 38. 很多人纠结iOS还是Andriod,如果是做大众或?丝级应用的,建议Andriod先做,如果是高富帅时尚产品,能先做好iOS就已经够了。 39. 不要占用太多内存,配置永远跟不上应用的增长速度,运行越来越慢的时候,用户会认为是你的产品有问题了,而不是他的手机越来越慢,配置落伍了。 40. 不是响亮的品牌或非必要,新的应用一定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过多权限,用户会反感装个新软件要交出那么多权限,会有很多人放弃体验产品的机会。 41. 应用软件尽可能一次性的做对、做好,相信App迭代开发那是欺骗自己和别人。软硬件结合的产品,究竟是软件不挺,还是硬件不硬,用户是不知情的,因此退货的比例很高。
42. 找合适的加工厂生产样品,而不是自己在实验室里安装,工厂会帮你发现问题。 43. 设计师、工程师绝对需要亲临工厂,与工人们一起完成前期生产。 44. 向工人师傅虚心请教为什么不行,怎样才行。千万别只会指责别人笨,而无视自己的设计存在着各种不合理。 45. 重点关注前期生产中的不良品,逐个分析,别因为99%是良品而高兴。也许这1%的不良原因,在下次生产时,就变成100%出现不良。 46. 产品要进行基本的高低温、震动跌落、静电试验,除非只卖本地市场。 47. 疲劳测试,就是让一个产品在最大性能下工作1天~10天看看,统计各种死机出错的概率。 48. 最后是产品试用测试,准备几十个产品给不同目标人群,在各种不同状态下使用,验证产品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还要统计用户体验反馈。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