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停车位供给滞后,中心城市及大城市中心区域停车难、停车贵是切身感受。
作为解决汽车保有量和停车位巨大差距的直接方式,就是新建停车位,通过将部分区域改变具体使用方式变成停车位或者通过建设使得平面停车变成立体停车位,政府和很多单位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空间有限,成本高昂。正值互联网经济的热潮,各种停车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停车市场的各种服务业也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从停车行为本身出发,找准市场需求
停车是车主每次用车都会执行的行为,停车这一过程需要移动互联网怎样的参与,是从业者找准市场需求都会思考的问题。
从目的地的角度思考停车,是顺理成章的思路,需要施力的方向是如何更便捷与更准确。抽象来讲是现有停车资源基于手机平台的优化配置。
实际上车主停车的行为中,目的地只是最后环节,而停车需求早从出发地第一环节就已经开始,因为汽车启动那一刻就和已占车位发生了联系。
精细化到停车位的管理,会让车辆离开车位的时候,停车资源的改变就可被网络获取,也会使目的地的位置精确到指定具体停车位。
车位相对于停车需求是紧俏资源,随之带来的是抢占行为与管理需求。规范停车位的管理方法,传统模式都是依靠人力:引导、寻找、占位、解锁。降低人力工作、减少时间消耗、增加停车资源是停车市场更基本的需求。
两种停车APP:互联网模式和物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主要围绕停车云数据平台展开,通过与各停车场建立数据对接,再将停车场车位信息传达给用户,用户可在手机端查看附近车位信息。
其主要优势包括: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扩展快。而互联网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仅仅是信息发布和交通指引、导流的方式,服务体系不够丰富、体验较差。
物联网模式是将线下的停车位整合到线上,这两年新兴的关于停车行业变化多专注于此,希望通过提高车位的使用率来缓解局部区域停车难的问题。
此类系统成规模的应用主要有深圳、杭州等市政管理的路侧车位管理系统,其应用优势是,提高了管理准确度,实现了管理扁平化,但服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