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智能硬件种类繁多,大方向包括可穿戴、智能家居等,下面又分很多子方向,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不得不做抉择,又是硬件创业最大的一个坑,这个选择实际会决定公司的走向,如果选错,掉头换方向至少会错过大半年的时间。作为初创团队我们也考虑到避免与大公司的正面竞争,于是选择了从垂直细分的“小”硬件切入,可以与大公司差异化竞争,另外领域垂直、功能单一的“小”产品也更容易做透,做精。

选定硬件方向后,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做,硬件需要做到多深,这个取决于这个产品本身以及团队当前实力。之前我们做智能家居产品基本把硬件相关的事情都交给合作方,人力主要投入在了软件和服务研发上。对于简单的硬件如小度 WiFi 这样做是合适的。但对于软硬耦合较强的产品,如智能路由,就严重依赖于合作方的能力、意愿和配合程度,做一代产品时由于合作方在路由硬件和系统的研发实力不足,品控依赖于第三方,加上我们对这一块基本没有介入,导致了没法控制硬件质量,出了不少问题,比如上网稳定性等。做第二代的时候,就汲取教训,从能力、品牌、意愿等多个维度对硬件及系统合作伙伴进行精选,配合起来就顺利了很多,这个月就会正式上市,应该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手环项目当时是我的合伙人在负责,2013 年初的时候是很新的方向,没有现成的 Design house 可选,于是对硬件的 PCB 设计、手环 ROM、算法等都有比较深的介入,从后来百度开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看出来,基本从底层硬件到嵌入式软件、云服务,到上层的 APP 都做了,当然过程中趟了不少坑,即便是百度这样有研发实力的团队,从开始研发到稳定量产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即便是小度 WiFi 这样简单的硬件产品,我们中间也吃过新方案的苦头,当时采用了一款较新的芯片,好处是了有更好的性能,但驱动本身却不够成熟,经常出现蓝屏的 bug,我们和芯片商一起花了近 1 个月的时间最终才解决,360、小米后来采用了相同的方案,作为一代小白鼠我们间接帮了他们不少忙。路由器就更不用说,由于新的芯片方案导致的坑非常多,我们的合作伙伴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帮芯片商 debug,大半年的时间在做稳定性和性能的调优。对于智能硬件行业,新的硬件方案很多时候也是无法避免,如果团队之前不是专业做硬件的,不要低估难度,保持一颗敬畏的心,找有过成熟硬件产品经验的人参与或指点,在排期估计和风险控制能做得得更好

这里的“硬件”人才泛指相比纯软件创业需要的额外人才,主要包括硬件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及供应链、渠道等。如果是自己做硬件研发,做过成熟硬件产品研发的人是必须的,而且最好有懂供应链的人,通过供应商的选择控制元器件和产品的质量。我们就有过因为没有考虑到元器件的一致性问题,导致试产出来的产品性能参差不齐的教训。如果是找 ODM 或 OEM,虽然硬件设计、供应链和生产可以教给他们去做,但团队里也需要对应的接口人,能把控硬件质量,对硬件方案、供应链、生产周期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一些传统的硬件,比如盒子、摄像头、门磁等,除了线上的推广,线下的渠道建设很重要,有的往往就是靠线下走量,当然一开始可以专注产品,第一代出来之后再找合适的人也不迟。

如果不是特别复杂的硬件,基本上 ID、MD 设计、开模会成为产品的关键路径,建议 ID 设计越早开始越好,排期尽可能多一些冗余。我们的这款产品从设计公司定下来到 MD 设计定稿花了近 2 个月,最开始设计公司给的排期实际不到 3 周时间,但因为我们对外观和体验的苛求,MD 设计阶段,产品团队、设计公司、模具厂三方的来回沟通和修改很多,光手摸就打了 3 次。另外,也建议模具厂在 MD 开始之前就能确定,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找朋友推荐,模具厂我们是去实地去挑选的,从能力、价格和合作意愿来说,中等规模的模具厂更适合像我们这样的小的创业团队。在产品体验还没打磨成熟的时候过早进入市场对口碑的负面影响很大,后续想挽回会比较困难。一开始口碑会比量更重要,小度 i 耳目就是个例子,一开始基本没有运营人力,所有的运营工作包括当客服、接电话都是由研发和测试轮流承担,包括合作方老总,过年的时候都是全职客服,这样才保证了初期的用户体验和口碑,京东的好评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 97%。控制好产品推广的节奏,使其与产品体验、团队发展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一开始量大,反而会带来很大的运营压力和用户的抱怨,也会影响用户口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