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博物馆参观,当你从大门走出来的时候,对刚刚看过的内容,你还能记得多少呢?香港无线电视最近的一期《新闻透视》节目里,记者拿着几家博物馆提供的标准知识问卷,询问正走出博物馆大门的参观者。结果在几道最简单的问题当中,如果有人能答对一两道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较复杂的理科知识的题目,则更是没有人能够答出。
像这样的困境,其实正反映了博物馆在我们生活当中处于的尴尬地位。不用说也知道,很多人去博物馆其实是为了在逛街的时候找到一个能吹空调的地方,或者是跟着朋友一起来打发时间,来了之后面对自己并不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只想赶紧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本身的目的——即教育公众,让大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反而被人们忽略了。
如果博物馆能偶尔举办一些大师作品的全球巡展等限期展览,这倒是会吸引大量的人流。2015年9月8日,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大展之“石渠宝笈特展”开幕,其中“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已有十年未曾在国内完整亮相。开幕首日便已吸引观众8500人次;10月2日更是创下故宫售票处最早关闭纪录,上午9点20分即售罄限流所需的8万张门票。
但是在这些有期限的展览之外,去博物馆的常设展览的人则非常少。其实大部分博物馆我们只会去一次而已,而在这仅有的一次参观中,很少有人能够很自信地说自己已经掌握馆内陈列的全部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很多次才能说真的看懂了一家博物馆。但是毕竟我们不是老师带队参观,也不需要写观后感;有一些博物馆的布置比较陈旧,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更换展品,这使得它确实变成了一个人一生当中只来一次就够的地方。
那么,你很想知道怎样可以让博物馆更省钱对吧?很想知道怎样让博物馆的展示更生动,更引人入胜吧?来用VR/AR实现这一切吧。
很多博物馆的展品本身就是打印在展板上的图片。上世纪末就有博物馆把大量的图片内容搬上网络,能够起到现场参观同样的目的,我们并不一定非要自己动身去到展馆当中。而接下来,对于一些需要身临其境才能够体会的实物展品,VR/AR也可以大部分替代观展体验,或者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比如,用手机扫一个静态图片,我们就能看到它的三维影像出现在屏幕上,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又比如带上头盔即可进入枪林弹雨的战争现场,或者老师做实验的近距离现场,增强体验感和真实感。如果投入使用,它们的展示效果甚至要好于实际进入场内参观。
尽管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而言,进博物馆参观真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书画作品真迹,因为像油画这类作品不仅是一个平面设计,而且还有油彩的厚度。研究油墨涂在画面上的纹路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有助于练习绘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画作的构成元素,从而在临摹方面有所成就。但是对于一般的参观者来说,VR/AR展示就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谷歌几年前已经推出“艺术工程”,把一些世界名画进行高清晰度数字化还原,以供人们观察这些画面的细节。
更不用说,以程序规定好的VR/AR内容,免去了真人解说的意外状况,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到仅为自己提供的高质量解说,而无需等待或者排队,也没有摩肩接踵之烦恼。因此,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与此同时,博物馆当中的一些珍贵展品,又避免了因为长期供人参观而造成的损耗。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但是肯定会有一个群体跳出来抗议——就是博物馆现在的员工,从解说员到门卫和清洁工人们。他们不仅承担维护展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维持作为一个场地的博物馆的运转。如果单纯用一个电脑模拟出来的环境来替代实体的博物馆建筑和展厅,那么显然这些工作人员会失业;作为建制的博物馆实体,更可能会走向消亡。好在,博物馆场地本身确实承担了在教育意义之外的另一重功效,而正是这“节外生枝”,使博物馆场地的存在持续具有必要性。
归根结底,博物馆的开设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一些平时用不到的冷门知识。这些知识不会像机场书店播放的马云演讲那样,具有可以立刻变现的吸引力,却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人们在脚踏实地之余仰望星空。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也是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场地,是随意嵌入我们生活当中的某个角落的。真正刻意去寻找博物馆信息的人其实少之又少,这本来就是社会的常态。
正如上面所说,博物馆作为人们在休闲时光能聚集的一个场所,能够实现随机的,没有目的性的陌生人相遇,实现类似实体“摇一摇”的意外交往,给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丝波澜。博物馆这个场所的交际作用,其实远大于展览带来的价值。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即使出现了更适合其本职工作的VR展览,实体博物馆恐怕也和实体书店、咖啡馆一样,总能满足人们线下随机交流的欲望。只要工作人员们继续“行礼如仪”,履行职责,他们便化身为NPC一样的人物,存在于一见钟情的背景之中,自然而不做作。
也许,真正为了教育目的的展览也会同时走出博物馆,比如将一些展品嵌入购物中心或地铁过道的橱窗上。同时,我们恐怕终究会丢弃一些体验,让它们走入历史,成为一种代沟。比如,所有人都伸长脖子观看小小的一幅画的场面很难再有,组团而来的学生们将更多改为在教室戴眼镜实现“穿越”,这将极大舒缓高峰时刻的场内人流……谁知道呢。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