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公司的天生优势就是懂人性和搞营销,产品本身的媒体属性很强,容易病毒式传播。所以他们来做智能硬件的时候,也同样在营销、线上渠道上占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一众互联网企业争相发布智能硬件产品,人们都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反正就火了,眼球赚足了,动静不小。
这类企业的优势是精于硬件电路、产品外观和结构设计,与各供应链和加工厂都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这类企业以深圳为代表,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都通过接海外品牌的ODM订单而悠哉的生存着。经过近20年的学习和摸索、甚至模仿,现在已经是学有所成,而且整个产业链比较成熟,欧美最新的智能硬件大多也都是拿这里的出生证。也就是说,只要用心做了,坚持做好做对了,深圳的产品创新及打造能力,几乎不输于美国。
但是,习惯于赚取海外美元大钞的日子,养肥了、也养懒了很大一部分硬件企业,大部分硬件企业并不注意自身的品牌建设和营销,对投入较大的软件应用和服务兴趣也不大,于是在近几年,与小米这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竞争时,大多处于劣势。

“世上本没有路,有人走了才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马路”。身边就有两个最典型的企业:小米是互联网基因的软硬结合企业代表,OPPO是品牌打造最牛的硬件企业代表,都是从手机红海里,用几年时间就成长矗立起来的大公司。当然,大家成天看到雷军和阿黎出来挥舞营销大旗的时候,并没有关注到背后费了多少人力和心思在硬件的设计、供应链的打造上面。除了吸引几位硬件大牛加盟合伙外,雷军也在早期亲自参与核心供应链的关系维护,还经常南下深圳找手机同行们切磋学习,让小米绕过了很多坑;而另一个案例背后则是,OPPO作为硬件企业,与曾经辉煌一时的天宇,几乎同时从06~07年左右开始用MTK芯片做手机,但OPPO非常关注品牌建设和产品设计,也非常注重软件开发,从而能够一枝独秀的成长壮大。现在的情况是,天宇手机已经快看不见了,而OPPO已经跟小米一样,在大批量供应手机硬件的基础上,也都有着很大比例的软件服务收入了。
昨天还是蓝海,今天就是哀鸿遍野,竞争从来不曾停歇过。软件产品占了一个坑别人就很难挤进来,快鱼吃慢鱼的故事天天上演,这也误导着很多互联网企业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纷纷发布智能硬件产品,除了博得眼球获得一些营销意义外,很多是在浪费企业资源,甚至损害原有的品牌。即便是互联网思维都没有速成班,硬件基因更是需要积累和沉淀。你看锤子手机都慢成蜗牛了,还是有人投资,说明资本层面还是看好的,软硬件产品往往是慢工才能出细活。
同时,对于硬件企业,则需要利用积累的硬件基因优势,舍弃各种纷繁复杂的定制订单诱惑,专注于细分领域悉心打造好的产品,回归到硬件产品的本质(产品品牌),同时打造出好的软件应用和服务体系,在未来智能硬件领域才有立足的机会。对于营销短板,趋势是“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即媒体”。产品不好,钱再多或者营销的人再厉害也是徒劳。还有一位业界前辈特别说到,互联网大佬现在可是卯足了劲要干智能硬件了,为了入口和市场布局,多少钱都愿意砸,会不会对中小创业团队特别是硬件创业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啊?我的回答是,如果好的产品和市场用钱就能砸得出来,这两年巨头们也就不用到处高价收购兼并入股了。每个细分领域总是需要专业的团队,用足够专注的精神,才能做出足够好的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产品)。大公司的布局,只是一种战略,赢得市场却是需要经历多次战役和无数次战斗才有可能成功的。结论是啥,谁能赢?说实话难下结论,但结果其实不重要。雷军曾说过“未来没有互联网公司”,同样的,未来也没有单独的硬件公司,软硬件一定会深度整合、融合在一起。

文章来源:熊廷美 utalife创始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