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公司骨干都是学生,他们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办公室,也无需每月眼巴巴的等着薪水开锅。两个创始人都是北大信科学院的,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改进长颈鹿朋友的算法,甚至可以在实验室有空的时候去测试一下硬件可行性。软件开发、电路板设计、外观设计和运营全部由他们这个小团队完成,非常省钱。从去年11月提出创意,到12月找到厂商开发硬件、1月功能电路开发完毕进入外观设计、2月工程机验证成功、APP开发完毕到3月开始众筹,目前融到了7万5,比预计的1万多出了7倍多,最低89元的支持金额也得到了519位支持者的支持,而他的花销只是父母资助的近10万元。但眼看产品5月就要正式开卖,仁楷却对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除了要一个人应付接踵而来的供应商、投资人、经销商的电话外,最重要的就是赶快把天使轮的钱融下来,好在正式上市前改进长颈鹿朋友的工艺,比如把塑料外壳换成金属外壳。改进工艺就至少需要10万。可是,即便不少投资机构表示出兴趣和意向,走到相互选择这一步却没那么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投资数额以外,风投对于学生团队的投资也更为谨慎。“需要committee讨论通过的比较麻烦,如果能找到个人投资者可能会更理想”,出于种种原因,仁楷更倾向于选择个人天使。

然而,即便具备了新想法、技术、资源、团队积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硬件创业者想要找到投资也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创业者基于自身社会经验以及生活压力,在挑选VC的时候会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Utalife是一款儿童用的定位信息分享的硬件产品,操作简单、续航时间长、而且有自己的算法。从研发走到现在这一步,老熊已经砸进去了100多万。对老熊来说,后续的资金很必要也很紧迫——除了用于市场营销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积累、行业门槛的建立外,让大家有饭吃也是这个80后团队面临的一大问题。
10几人的团队,全职只占到1/3。可即便这样,人员流动、股权分配依然让老熊头疼不已:“有的时候因为钱很容易就走了,大家都有生活的负担。”而一旦进入销售环节后,从推广到售后,这个不大的团队仍旧需要大量人力财力。
老熊的目标是先融一轮几百万的天使轮,把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再说:“投资人对硬件投资的态度很犹豫,应用/软件他看你一年,硬件也就看半年。”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硬件创业公司,能得到200万美元的A轮已经算是很高的数字。不过由于老熊第一批1000件产品已经做了出来,又与某电商平台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虽然产品并未接受市场的检验,老熊对融资依然显得信心满满。
不仅如此,老熊对投资人也有自己的盘算:“我们也在挑选投资机构,我们更倾向有软硬件整个链条、能持续投入的机构,甚至是能够带来品牌效益的风投。”和仁楷不同的是,老熊的选择中,个人投资和众筹平台权重都不太高,“选择个人投资的话,除非是特别知名的天使投资人才能带来品牌效应;而众筹到的资金太少了,喜欢上众筹平台的人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对此,丰厚谭群钊认为,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机会还有的是,只是风投看中的是有突破性、市场接受的东西;与其叫智能硬件,不如叫互联网硬件——是把已有技术接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当然,有些项目本身创新不明显,但资源整合能力更强,也是有机会的。在他看来,智能硬件有很多开放性创新空间,因为用户体验是全新的。所以从风投的角度来说,在天使阶段,资源、眼光、人脉比资金更重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保证企业克服初期困难,提供资源支持,帮助把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更大投资才是更重要的。
这种模式一般都不是特别赚快钱,但初期就会考虑互联网的延展性,不只是完成基础功能。可能完成硬件之后功能没有达到目标,还有很多要做,这也是能够产生附加值的地方。”

对创业者来说,想要打消VC的顾虑,产品周期长、切不中刚需的问题或许自己自己都能解决,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和吸引流量等问题,就需要硬件产品与互联网入口产生关系——也就是要想:在互联网的巨头中,该抱谁的大腿。
一款智能硬件从原型到可商业化、再通过互联网营销做大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某款在微信成功营销的智能手表及其之后的狼狈应付是经典的反面教材。也难怪老熊直接打消了直接融A轮或Pre-A的想法,打算等产品大批量出售,有了品牌影响力后再融A轮。
我们已经从不同的硬件创业者口中听到了某一巨头的名字。如果说创业者的品牌、渠道弱,收集的数据难以转化为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是让VC们犹豫不前的重要原因,那么在帮助创业者解决这些烦恼方面,业内确实已经有产业巨头走在了前面——而在拉拢这些硬件创业这的过程中,巨头本身也能不费力地收集到各种所需的用户信息,省去了自己制造智能硬件的成本。当人们都认为对人身体数据的收集分析将成为苹果与谷歌的下一个主战场时,国内的巨头也从掐住智能硬件终端设备方面开始布局。

文章来源:虎嗅 祁萌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