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前后做了微信耳机、QQ音乐音响、小Q机器人等,还有后来由腾讯控股的买卖宝推出大Q手机,搭载着腾讯微云、QQ桌面等产品。但最终都是杳无声息。 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手机、天猫魔盒等硬件,也一直不温不火。
360是互联网巨头里很早就涉足硬件的:包括为了与小米抗衡推出的360特供机,还有随身wifi、路由器、智键、家庭卫士、儿童卫士、防丢卫士等等。但是发展并不如意,成绩惨淡,周鸿祎在2014年一次公开讲话中承认自己在硬件上的失败:“我觉得硬件不光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现在也有很多人血气方刚地做硬件。我曾经也是拉过很多不靠谱的小伙伴一块做手机,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在硬件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今天还是坚持下来,我觉得做硬件还是蛮高的门槛。”
除了完全的贴牌生产外(这往往是互联网公司不愿接受的方式),任何互联网公司进入到硬件领域都回避不了以下问题:团队配置(包括硬件项目工程师、品质等基本配置)、设计(产品外观,结构、电子、包装)、开发(电路、模具、包装、测试、认证)、供应链(备料、采购、包装、品质、入库、发货)、财务预算(开发费用、生产费用、库存费用,推广费用、渠道费用、盈亏平衡计算、周转率)······等等繁杂的环节和细节。
即使是小米这样的智能硬件行业大拿都避免不了这样的问题,何况是其它毫无硬件经验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王川曾经在产品家沙龙上说:“硬件创业者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是供应链的支持。因为硬件产业跟软件产业不一样,如果不能形成规模,供应链可能不支持,供应链不支持的话,你的成本就非常高,你的品质就很难做到特别好,然后成本高、品质又不是特别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锤子手机由于工艺过于复杂、产能不足导致跳票的事件,在网上都被黑出翔了。血淋淋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部分材料如元器件并不是想买就买,有的交货周期很长很长,有的甚至还要需要定制(比如土曼手表之前曲形的屏幕)。但如果量大的话,互联网中惯用的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思想在这反而变成了风险黑洞,硬件绝对不允许出任何明显问题,有问题就意味着退货(甚至整批报废)、销售滞缓、产生库存,就意味着各种成本增加。
所以对巨头们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新问题。小米王川打过一个比喻,说消费类的电子产品,跟海鲜一样。比如发布的新款手机配置、性能都很顶级。但它却就像海鲜一样,价值很高,但一旦卖不出去,它就迅速贬值。无法产生有效的资金流动。所以,做硬件和做海鲜一样,千万不能有大量的库存。
﹀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传统硬件巨头公司在供应链环节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面向环节上,比互联网公司有丰富经验、实践积累和风险管控能力。现实要求互联网公司要进入硬件行业,不再是一味喊着互联网颠覆一切传统行业的口号,应该是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与资深的行业巨头合作。
客观现状绝不允许互联网巨头们慢工出细活,自己组团队慢慢打造。并购和合作是互联网巨头最佳的选择。互联网巨头不缺钱,但可供收购的优秀的硬件公司可遇不可求。所以强强合作是互联网那个巨头们的最佳选择。
互联网搜索巨头百度与全球视频监控巨头海康威视旗下的萤石合作,基于行业标杆产品C2S的基础上,联合推出互联网智能视频摄像机。在此之前,阿里云也与海康威视在云计算、物联网云智能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互联网巨头360选择与国内老牌的专业数据通讯厂商磊科,合作推出360路由器。迅雷之前也与这家公司合作合作推出过下载专用路由器;小米与卓翼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天津卓达合作,生产移动电源等相关电子产品。
手机厂商魅族黄章曾在魅族论坛说,雷军在做小米手机之前,曾经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他,套取魅族的商业信息:从整体理念到手机如何做,开发流程到供应商选择、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这是迄今为止没有定论的一桩公案,但可以看出,雷军为了向传统厂商学习做好手机,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
从而利用互联网的扁平化和连接性创造更多新的、高效的方式,爆发出新的惊人能量,比如小米的互联网粉丝营销。按照全球出货量计算,小米成为三星、苹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厂商,超过了老牌厂商华为、联想。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