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的时候是从中科大研二开始,一直延续的。 当时在合肥找了一家咨询公司,早上去上班,晚上7、8点到科大东区的实验室去论文,到11点多从东区回到南区,到宿舍之后又继续做论文,做到两点多钟。第二天继续上班,周而复始。 从08年的4月份,开始实习。当时的选择是上海而不是北京。不知道是阴差阳错还是命运使然,我师兄陈果的一个电话把我从上海拉回了到了北京的上家公司,使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进入这家公司后,开始跟着做项目。当时什么都不会,每到周一都特别害怕。而师兄总觉得我是他所有实习生中最差的。他说,反正你好好干吧。反正你干不好走了,我也会给你点实习费,但别给科大丢人。我当时真的被触动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虽然在不在这个公司无所谓,但不想这个结局被验证。也就很努力的在做,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在做。付出得到的回报是大概三个月后进入了训练营,比实习生高一级的层次。 我的第一个项目是中国建设银行的网上商城项目。当时的领导就是个总监。而且那个项目挑战很大,因为我的领导要离职,想拉我出去,而被我拒绝后就各种穿小鞋。在这种情况下我毅然把这个项目完成了,当时我带着另一个实习生去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一个部门的副总去做汇报。本来他这个级别应该是我们老板去汇报的。从那个时候我胆子就变大了。那个时候就感受到了肩头上的重担,要不冲过去,要么垮下来。 冲过去后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我得到了正式的Offer。 最艰苦项目是宏图三胞的项目,我带人在南京驻场了四个月。这四个月我只休了两天。最后一个月基本每周一个通宵,每天两三点。宏图三胞的项目三个月做完之后被它的总裁骂成垃圾,然后又推倒了重做。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之前三个月的工作。 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我突然有种感觉,人不能一辈子做paper work(文案工作),没有办法有成就感。我想去运营,想去实战。这个时候上家公司的子公司在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而老大们认为我挺合适,于是我就去做了。在这家公司很多人认为咨询顾问是最牛逼的,看不起做市场的人。但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三个月的时间,我基本上把重点城市杭州、宁波、福建包括北京的资源都touch(接触)了一遍。在温州都见了温州的市长。 我是上家公司实习生中独立做项目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拿下项目并且做完项目的第一人。 正式成为上家公司员工后,基本一年一个台阶,第一年做咨询顾问,第二年升为高级顾问,第三年是总监。在刚进入公司的半年时间就荣获了最具潜力新人奖,第二年我是这家公司业务的第一名。
从上家公司离职的当天我还不顾一切、梨花带雨的哭了一场,那是一种抱负不能施展的情绪发泄,那时一次向女性软弱的告别。事实上,从那一刻起,我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都比之前大的多,但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从未再掉过一点眼泪。因为我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有些路无论多艰难,都要一个人走。 很巧合的是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Jeffrey(康敬伟,科通芯城董事长)。跟Jeffrey的沟通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然后就来到了科通芯城。 到了科通芯城之后呢,没想到会有今天,那时候我们的商业模式很多人都不认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90后记者放我们鸽子放了好几次。 当时商业模式没有被验证没有被认可的时候,被放鸽子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经常三个月三个月睡不着。一个问题豁然开朗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 当时我们只能在B2B的领域不断的去探索,包括social media(社交媒体)。一个策划的文案,我经常写到通宵的。经常找热点和公司去挂钩。当时我们就是说要做social media,不投广告,做策划。就这样辛苦了大半年,经过两个爆发点,一个是芯云和硬蛋,慢慢在IT和互联网行业有了名气。 然后就做了硬蛋i未来大赛,这个时候又展现了我的性格,国内没有人组织过这样的比赛。所以这个项目的策划案是我和3W的鲍艾乐连夜加班做出来的。结果很超出预想,一周之内就有100多家企业报名,而且这些项目不是原来想象的创客,很多项目都已经量产或者至少到了原型阶段。而且这些项目70%都来自于高学历的三高人群,50%是海归。
8月2号硬蛋1号大赛之后,我们对硬蛋有了新的定位,不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产品,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我们帮助硬件创业者聚集粉丝,帮他们对接各种资源。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