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2014年智能家居十大宫...

2014年智能家居十大宫心戏盘点:撕逼、绯闻、价格血战

蛋君蛋君
2015-01-04 10:57:47

2014年被称为智能家居元年,行业内硝烟四起、暗流汹涌,国内国外同此凉热。既有互联网巨头进来跑马圈地、定点布局,也有中小企业争宠出位、混战厮杀,而大企业与初创公司的明刀暗箭、势力博弈也极具看点。回顾2014,不得不说,围绕智能家居一整年的新闻事件算的上是异彩纷呈的宫心大戏。

以下为你盘点2014年智能家居十大新闻事件。

1、收购

2014年智能家居行业“大吃小”的兼并整合是基本特征,由于巨头此前并没有智能家居的产业基础,当看到智能家居的前景之后,进入的方式往往就是通过并购已经在行业中具有技术积累、成熟团队和一定用户的创业创新企业。疯狂的收购验证了智能家居同样拥有潜力无限的技术变资本的能力。

剧情一:开年大戏,谷歌收购nest。2014一开年,谷歌以惊人的32亿美元收购nest的新闻便给行业注入了一剂“鸡血”,从而也埋下了智能家居接下来的发展轨迹。这一新闻的劲爆之处在于,智能家居在此之前并未进入大众视野,即使在家居自动化发展相对较快的美国情况也没有太大不同。Nest作为一个智能恒温器产品,获得谷歌全现金的32亿美元美元收购,被普遍认为是高估了。但也就是这32亿美元,让人们看到了智能家居蕴藏的无限的市场潜力。

剧情二:Nest收购Dropcam,如果不能打败它,就买它加入。收购nest,谷歌在智能家居领域跑马圈地的野心还未结束。6月21日,已经作为谷歌旗下子公司的nest宣布以5.55亿美元收购家庭监控摄像头创业公司Dropcam。这次收购相比nest被收购更像是一次商业竞争的产物,nest收购Dropcam更看重的是其团队,并强化以nest为核心的智能家居产品线的行业地位;此外,谷歌想要在智能家居通讯协议上打造“WiFi+Thread”的核心标准,扼杀基于蓝牙协议的Dropcam的扩张。

剧情三:三星收购SmartThings,内部权力斗争与外部企业竞争的产物。谷歌在智能家居上的企业并购和通讯协议上整合高歌猛进,刺激了三星对智能家居的觊觎。8月15日,三星斥资2亿美元收购家居自动化创业公司SmartThings,使其成为三星开放创新中心的一个商业单元。而三星收购SmartThings更大的企图是为了打造智能家居平台,这是在前有谷歌,后有苹果HomeKit的情况下,三星的一招重要棋子而三星收购SmartThings也是三星继承人李在镕发生的一次重要政绩行为。

不过,2014年尽管有关智能家居行业的收购在国外大行其道,但仍然是国外热、国内冷。目前,国内智能家居的重量级并购案一例都未发生,部分初创企业获得战略投资的情况确已存在。

智能家居迟迟未来的国内收购案会不会在2015年发生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2、小米

如果时间回到2013年,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把小米同智能家居联系在一起。一年的时间,改变了太多东西,包括小米估值从100亿美金到450亿美金的资本膨胀,包括雷军与董明珠的赌局,也包括智能家居从业者对小米的黑暗评价。时至2014年的年末,智能家居行业已经到了无处不谈小米的地步了,咬牙切齿骂“蝗虫“的有之;义正词严批评小米抄袭的有之;拍手称快说小米教育消费者、做熟市场的也有之。而在其背后,与小米2014年在智能家居行业令人应接不暇的动作有关。

剧情一:小米要做智能插座,与智能家居企业博联、欧瑞博“撕逼”大战。7月30日,就在小米宣布以79元发布智能手环之后,行业针对小米的围剿率先从智能家居打响。博联CEO刘宗孺爆料,小米不仅要推出智能手环,而且将要发布59元的智能插座,“再次杀死一个新兴的行业”,刘宗孺还揭露了小米曾承诺与博联合作,却始乱终弃的内幕,并怒骂小米为“蝗虫”。博联之后,深圳欧瑞博CEO王雄辉遥相呼应,继而曝出小米与博联分手之后找到欧瑞博,胁迫欧瑞博与其合作,强势要求“产品走低价策略”,“贴上小米的LOGO”,如不合作,将“联合其他供应链厂家推出类似产品,从而打压欧瑞博。”王雄辉最后的选择则是顶住压力,果断拒绝。

剧情二:推出智能家居四件套,定义为“真智能家居”。10月10日,小米发布摄像头、灯泡、插座、遥控器四款智能家居配件产品。小蚁智能摄像头、Yeelight灯泡、小米智能遥控中心、小米智能插座,这四款智能家居产品都沿用了类似小米手环的模式:与其它厂商合作,而非小米自己打造。这也应验王雄辉所说,小米“拿出了10亿人民币专门用于投资中国智能家居团队,计划投资50家”,并加入小米生态链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还给产品起了一个“真智能家居”的名称,其中充满意味。

剧情三:涉足智能空气净化器,再陷“抄袭门”。12月10日,小米联合智米科技举行发布会,再做价格屠夫,推出899元的空气净化器。但产品一出来便遭遇巴慕达公司控诉,称产品涉嫌严重抄袭。巴慕达中国董事长于艾灵曝光小米做空气净化器来龙去脉,称小米原计划与巴慕达合作,在遭到拒绝之后,挖走了巴慕达日本研发总监大本雄,担任其空气净化器研发经理,然后,小米走访了巴慕达空气净化器的OEM厂商,并在拆解研究后依次接触了巴慕达空气净化器的材料供应商,并且还和其中一些达成了合作。

小米做空气净化器的陷入的争执还包括,钛媒体发文称《小米空气净化器的致命伤不是“抄袭”,最大问题出在HEPA滤网上》,直接戳中小米涉及虚假宣传和偷换概念等营销手法。雷军为此在微博转发回应。

3、众筹

不管是被炒爆了还是被玩坏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2014年众筹与智能硬件的关系被进一步拉近了,而智能家居则也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版块之一。由于智能家居的销售渠道严重依赖线上,众筹的模式不仅部分解决了产品销售的问题,也相应地实现了产品的营销目的,因此,2014年的众筹网站和智能家居众筹可谓亮点颇多。

剧情一:国内众筹网站竞争白热化,京东、淘宝分外眼红,点名时间自发出局。2013年的双12,淘宝试探性地推出了一个众筹平台——淘星愿,此后网站经过一再地更名,最终回到了“淘宝众筹”。与此同时,京东也于7月份上线众筹平台,与预先布局在此的淘宝进入同一场域。对手相见,分外眼红,国内的前两大电商围绕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众筹的战争已经在2014年火热上演。当然,如果说淘宝是京东未来的敌手,那么像众筹网和点名时间才是京东当下的敌人。不过,相比较众筹网站的千军万马,点名时间不进则退,8月1日,曾今国内最早、最大(2011年)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宣布转型为智能硬件限时预购平台。

剧情二:众筹金额屡破新高,成智能家居产品营销新噱头。正如点名时间的CEO张佑所说,目前国内的众筹概念正面临逐渐被玩坏的危险。但同时,互联网电商利用庞大的购买用户变现为众筹认购用户,也正给独立众筹网站带来巨大压力,更让登陆电商众筹网站的智能产品众筹金额上不断水涨船高。以京东为例,京东众筹平台上线5个月,共诞生了5个千万元级项目,30个百万元级项目。其中千万级的项目中,智能家居领域共有3个,分别是:悟空i8智能空调伴侣、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以及海尔空气魔方。

剧情三:中国智能家居登陆国外众筹平台,与IPO交相辉映的“出洋”表演。京东纳斯达克上市;阿里美国IPO;陌陌同样纽交所上市。2014年,中国的造富运动几乎毫无例外地同赴美IPO有关(万达商业地产上市港交所除外)。而在这些惊天动地的新闻之下,国内智能家居企业登陆国外众筹平台则并未能那样引来万人注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欧瑞博“智能燃气报警器”登陆kickstarter(当然,更多是国内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试水kickstarter)。从实际的众筹结果来看,中国智能家居产品国外众筹并不算成功,欧瑞博智能燃气报警器除了报道为完成了3万加币的众筹目标,后续的消息并不为人所知。但这些案例普遍反映了国内智能家居企业对本土市场过分冷淡的焦虑心态,生存压力迫使一些企业转而瞄向成熟的国外市场捞金,意图通过成本优势来撬动海外用户,并为产品赢得一个足够高调的营销逼格。

如果,我是说如果,2015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还是无法形成消费能力,中国智能家居海外众筹应该还会来的更猛烈些吧?

4、平台

2014年智能家居混战升级,行业进入战国时代。智能单品满天飞,各种协议和标准“相爱相杀”,一些拥有实力的巨头正在进行平台化整合的努力,借以获得行业主导权,进一步实现统一的野心。以国外为例,谷歌、三星、苹果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平台化方向:谷歌是产品先行的思维,利用企业并购确立通讯标准,再以通讯标准引入更多的厂商加入;三星和苹果都是标准先行的做法,但互有区别,三星更加强调其收购的SmartThings在其原有企业架构之外的独立事业地位,而苹果则更强调Homekit与其它产品的联系,并善于利用已有的软件和生态圈成果。

剧情一:苹果推出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化和品牌化的重要象征。谷歌和三星的平台化意图已经在并购案中得以显现,此处无需赘述。而2014年,如果一定要在智能家居行业找出一件能够与谷歌收购nest同等地位的事件,无外乎是苹果在6月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发布智能家居解决方案Homekit,这是苹果整体战略上迈出开源的重要一步,智能家居则有幸成为了其核心目标。苹果的产品端已经有包括iPhone、ipad在内的引发万千风靡的产品,实现与智能家居的联动和控制,是苹果产品红利进一步变现的一个策略,同时客观帮助智能家居实现品牌化地推广。10月9日,苹果宣布正式完成旗下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硬件规格标准的定制工作,并将通过MFi授权计划向智能家居设备合作商全面开放这一平台。

剧情二:国内互联网和家电巨头平台化战火未休。平台化不仅是苹果等国外巨头的游戏,也是国内的互联网及家电巨头瞄准智能家居的玩法。这些企业大多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具备为加入平台或联盟的企业提供从孵化、技术到产品、渠道、营销、数据的全方位服务能力。但根据各自侧重,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重渠道,以JD+和百度的Inside为代表,在智能家居及其它智能领域为企业提供营销、发行、销售渠道;第二种重品牌(产品),以联想NBD和海尔U+为代表,开放联想和海尔的产品和品牌为平台成员所用,并在产业链上为成员搭建合作关系;第三种重技术,以中国电信发布悦Me成立智慧家庭产业联盟为代表,依托中国电信在通讯、芯片和标准化方面的能力,为联盟企业带来价值。

剧情三:博联、欧瑞博、汉枫、庆科、机智云••••••中小智能家居企业的平台化反噬。2014年,不仅大企业有平台化的野心,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中小企业也有平台化的雄心壮志。利用平台实现“蛇吞象”的互联网奇迹,似乎写满了理想变现的真实。博联是最早进行智能家居平台化实践的企业之一,5月18日,博联举行“Broadlink DNA”的“交钥匙”发布会,利用交钥匙方案,为合作厂商提供Wi-Fi模块以及定制的App和云服务;上海庆科于7月22日发布国内第一款物联网操作系统MICO,基于该操作系统可以提高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产品的开发难度,提高开发速度;此后,上海汉枫也在10月份发布智能LED解决方案,为其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智能LED灯的SDK;9月22日,机智云发布首个智能硬件服务平台,推出机智云2.0,为硬件创业者提供智能家居开发板GoKit;12月22日,欧瑞博推出了ViHome智能家居云服务平台。

5、智能家电

2014年,智能家居已经不再是中小创业者的伊甸园了。随着传统家电企业的领地被侵犯,智能化概念对传统家电产业观念的松弛,以及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的需要,2014年以海尔、美的为首的家电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变的异常频繁,智能家电和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渐走向重叠。到了2014年的年末,美的和小米的合作,格力针对小米、美的的对抗性表现,再次将智能家电行业的战火由暗到明地引燃,智能家电由此越发成为智能家居极具探讨意义的延伸话题。

剧情一:传统家电的“先醒者”,海尔转型智能家电疾风骤雨。海尔在2014年迈向智能化转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是海尔发布全球首个智慧生活操作系统U+,该系统自3月发布;7月在北京召开首次U+开发者大会;10月在深圳举行U+开发者论坛,发布U+2.0;11月,U+首批智能硬件SmartCare发布,并在京东发起众筹。第二是12月海尔正式发布第一款智能家居产品“星盒”,主打智能恒温功能,成海尔对家电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一个冗余方案。第三是海尔在智能空气系统上的布局,包括海尔空气魔方,登陆京东众筹并获得千万级的众筹金额等等。

剧情二:美的自我革新无力,小米美的结姻。其实,相比较格力与美的,美的更看重的对手更应该是海尔。作为综合家电厂商,美的与海尔有更多的竞争关系,而在海尔自我革新大刀阔斧的同时,美的的转型却有点举步维艰。2014年3月,美的集团宣布实施“智慧管家系统+M-Smart互动社区+M-BOX管理中心”的战略,公司还与阿里、京东、华为等也开展合作,打造开放的智慧家居应用系统。但落实到执行层面,美的一身的传统家电基因,颇有点积重难返,小米的生态链、小米的线上营销能力可以带给美的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转型。此外,与小米结姻之后,美的M-Smart智慧家居操作系统也将于2015年推出,小米在与海尔的竞逐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信。

剧情三:TCL及其它家电企业,弯道超车虎视眈眈。海尔、美的固然是智能家电领域的重头戏,但同时不要忘记同样在华南地区,但比格力、美的都要低调的多的TCL。2014年TCL在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上的投入其实也相当坚决:首先是在2月份,TCL发布了互联网转型时代下全新的经营转型战略——“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4月10日,又与奇虎360合作推出了智能互联网空气净化器“T3空气卫士”,11月11日,TCL更是传出消息,在香港成立智能家庭项目合资公司,布局智能家居。

此外,TCL、海信等家电厂商还加入到了“中国电信发布悦Me”等智能硬件联盟当中,在平台化的竞争下低调渔利。

(来源:物联网智库)

0:0

评论 (0)

| 注册 参与评论

返回

顶部

硬蛋网
扫一扫 关注硬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