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发布的苹果各类产品中,一直有一个词贯串设计始终:unibody。这个工艺词汇被苹果固执的发展成自身产品的造型特点,努力的向世界传递着所坚持的价值。所以,纵观苹果的产品线,每款产品都给人天衣无缝的印象,你很难从中找出难以自圆其说的存在。
在苹果的产品序列中,不同品类的设计风格分分合合,设计的聚与散次第的呈现。
前面说到,初代 iPhone 在造型设计中以功能主义作为方法论,所以有了围绕那块 3.5 吋屏幕的圆角矩形,更有了圆润饱满的曲面完成从屏幕到背部的过渡。从产品本身来说,它很好的解决了大屏与手感之间的矛盾,让“屏幕为王”的设计目标得以完美实现。可是,革命性的产品带来的后果是与其他产品的格格不入,从上面的图我们就可以看出,iPhone 与苹果同期其他的产品在造型语言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于是,利用三代产品完成新品类的拓荒、稳固后,苹果策略性的放弃了最初圆润的曲面形态,着手进行产品家族设计特征的建设。
通过极为成功的 iPhone 4 和 iPhone 4S 两代产品的演进,配合其他品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在 4S 时代,苹果成功的统一了全产品线的设计特征:对称、精密、以银色金属本色勾勒出直线轮廓、边贴边,以小切角的金属高光而非过渡的曲面连接不同的型面(具体产品形态见上图第二行)。通过这些近乎炫技的手法的运用,苹果使其全品类产品在产品形象上达到了巅峰。
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收获设计成果时,苹果也在工业设计上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纯粹功能主义的指导,丧失了前三代产品原本包含的一些优势,比如,手感。(有意思的是,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个苹果的追随者却将功能主义的坚持延续下来,这两家公司在经历数代产品理念的分道扬镳之后,在2014年各自的最新产品上又实现了设计理念的殊途同归。没错,我说的就是魅族。)
如果没有后面大屏化的发展,苹果也许继续会在之前精密、精致的设计语言上继续演化,可是,当苹果开始做大屏手机时,原有三明治形态的的设计带来的手感上的劣势变得愈加的明显,这对一个以设计见长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于是,苹果又回到了功能主义。手机作为目前苹果最为耀眼的主打产品,其设计风格的转变让其他产品的设计变得尴尬,又绕回了了老问题前:不同产品线设计风格的割裂,这次苹果的策略也很简单: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
在手机发布之前,苹果已经悄悄的对其他品类的设计风格进行了调整。2013 年 6 月,苹果在 WWDC 2013 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全新的 Mac Pro。对,就是被很多人戏称为“垃圾桶”的那款,圆润饱满的造型,黑色高亮金属外壳,一切都是对以往 Mac Pro 产品的颠覆性的存在。也许当时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对于苹果,这样的产品意味着什么,随着苹果后续其他产品的发布,人们才逐渐知晓,其实,它可以看做苹果产品“圆润设计”时代的开端。
上面是到目前为止,苹果产品线的最新情况,目前,已采用“圆润”造型语言的产品包括 iPhone6/6 Plus、Mac Pro、iPad Air2/mini3、Apple Watch(iPod 全系列产品近年均未进行更新,暂时不纳入讨论)。从产品族谱看,只剩下 iMac 和 Mac Book 这两座堡垒,如果它们在接下来的产品中也采用同样的设计语言,那么就意味着苹果全新设计语言的版图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苹果全面进入全新的设计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了,前面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开始讲到我们今天的主角了。
我在《智能家居,我们真的想好怎么做了吗?》中提到过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家电及 3C 领域,产品离用户的使用距离和产品的设计质量要求呈现的是反比关系,即产品离用户的使用距离越近,产品的设计要求越高。其实,距离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维度,决定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条件其实很多,应该包括距离、功能接触面、用户接触部位等方面,与人接触面越多,用户身体接触产品的部位越多,则对设计的要求越高。下面是几类典型产品的统计情况:
从工业设计角度来说,穿戴设备会是个人科技产品中设计要求最高的产品,这一点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离人体最近,也就被人体感知的最准确,这样的产品在所有的外观面上都是要经受用户检验的,也就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不光要考虑视觉,还要考虑触觉。
在 Apple Watch 上,unibody 与曲面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在大自然中或者是人类实际的生活体验中,相对于包含侵略性的尖角或者是直线元素,曲面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它似乎在时刻的告诉观察者:“来抚摸我吧,我很安全。”
对任何一个产品来说,它的尺寸、比例、造型、层次等要素综合投射到用户的脑海中时,会形成自身的“气质”,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是气韵流畅的,其实产品的气势走向就是产品的设计元素对视线进行引导的过程,这一过程设计的合理,则能给人以愉悦感。通常,产品上的气势走向由棱角、图案,轮廓线等元素进行引导,这一手法在汽车等产品上采用较多:
对完全以圆润曲面造型为主的 Apple Watch 来说,这一手法并不奏效,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其他的方式:对称、高光。
对称的造型在苹果的以往产品上早已采用过,不过 Apple Watch 这次与 iPhone 6 和 6 Plus 在主要的设计特征部件上采用了圆角对称,配合 2.5D 的面板,形态的流畅为引导气势走向的元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泽直人在其《设计的轮廓》中给我们展示了以轮廓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产品的方式,让很多人醍醐灌顶。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不同的维度,那么不同维度下的生物观察世界时都只能通过低一个维度的方式,比如人作为三维世界的生物,观察一个产品时,永远无法同时看到它所有的部分,只能观察到面对我们的那部分的面,在观察不同的面之后,我们才能在头脑中拼接出其完整的形态,而观察面的方式主要就是依托于轮廓。在 Apple Watch 上,除了轮廓,苹果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元素:高光。饱满的曲面配合高亮的表面,天然适合生成优美的高光,其实这并不是苹果第一次运用高光,前面提过的新 Mac Pro 也有同样的处理,甚至二者高光形状都很类似。
这些高光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美观,它还将产品的曲面形态交代的更为具体,投影到我们这些只能看到二维画面生物眼中时,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产品真实的样子。高光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充当视线引导的媒介,想象一下当你抬起手腕时高光的流转状态:从边框高亮金属出出发,随着手腕的旋转,慢慢的向屏幕流动,进而铺满整个屏幕,一直到屏幕点亮,视线引导的过程流畅自然。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