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站在共享经济风口:他们帮...

站在共享经济风口:他们帮创业者找记者

不败的传说不败的传说
来源:IT耳朵
2016-05-03 16:47:46

无疑,共享经济和网红经济成了当前最火的两个词。

有人找到了他们其中的联系,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找记者。

一个小会议室中,找记者联合创始人兼CMO林海华操着一口广东人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兴致勃勃地和我讲述找记者的故事,这一次,他觉得,找记者站在了风口。

顾名思义,在找记者这个平台,可以找到很多记者,他们可以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写稿,一端连着记者,而另一端,连接的是数百万的创业企业。林海华说:“找记者是一个共享平台,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

在共享经济中,找记者如何体现集体范畴中的能力、需求、共赢的呢?从能力方说起,记者们的能力除了写作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其通过长期对某一行业、领域的追踪积累,建立起来的,或者说创造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和专业度,这就是为何“企业老板永远不满意自己家的文案”。

设想一下,公司文案的创作源头是什么?实际是老板的思想,那么,创作者如何跳出公司的范畴去创造性思考呢?所以,林海华称,找记者就是在推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所以在找记者平台上,相比发稿的能力和渠道,即便不依靠任何媒体平台,记者本身的文字创作水平是更被重视的一方面。

从需求方看(首先能力方也有需求:撰稿酬劳),这里就要谈到笔者在前面提到的网红经济了,网红经济对人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品牌包装”的重要性(把自己包装成“网红”,就可以一手牵着思聪,一手卖着衣服,如果不包装,那只能苦逼刷单刷信誉了)。林海华认为:“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产品的品牌可能要先于产品出来,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需要被迅速知道和追捧。”创业企业要有“网红”精神。

说白了就是要有粉丝嘛,但创业公司哪有那么多钱和精力放在品牌上呢?所以,找记者可以帮助他们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最好的需求。

“我们平台不收任何佣金,我们甚至还会给创业者补贴”,通过免费的服务来探索盈利模式,这是找记者目前在做的(据说此时此刻就在补贴呢)。

喜折腾的“共享情结”

80后的他已经是一名连环创业者了。在学生时代,有一段社团经历令他印象深刻,这个从0到1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业起到了重要影响。

因为有一些公益情结,更是因为爱折腾,林海华申请成立了当时学校里的第一个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因为军校缘故之前没有任何社团先例可以借鉴,他只好去网上搜其他学校的青协是如何运作,在模仿中创新,很快,他组织了100个家庭到贫困地区的一对一扶贫活动,在青协的第一次活动中,其实也有“共享经济”的影子。

离开校园,学医的他没有选择安稳的医生职业,他成了分众传媒的一名普通销售,7年中,他从销售到销售总监,再到分公司副总,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营销知识和人脉资源。终于再也按耐不住想要折腾的心,开始创业了。

林海华从一开始整合自身资源做了广告公司,到后来朋友介绍认识了Uber亚洲发展负责人,开始了解到共享经济魅力,共享经济一下吸引了他,于是做了设计师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共享经济”项目,并联合中国3D打印研究院发起了首届中国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但因更多依赖于3D打印技术的发展步伐,他看到了瓶颈,于是在适当的时候退出。但对于共享经济,他一直有种不甘。

找记者,让林海华看到了极大的价值,不碍于技术,创业企业有强烈的需求,记者的碎片化时间,存量资源被充分激发了……眼前的一切,清楚的在告诉他:“这次风口真的来了。”

目前,撰写和发布的“定价”由找记者平台来设定不同的等级,分别以内容和渠道为两个维度,定价会以最接近记者的价值来呈现,当有企业下单后,记者可以抢单,促进了写手去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布局多个发布渠道,提升自身影响力。

“共享经济时代,越分享越收获,我们不怕任何人复制”,林海华表示,第一个跑出来很重要,然后后面就看谁跑得快,找记者跑的早跑的快,无惧竞争。

风来了,大步狂奔,同样是为了梦想。

41:0

相关标签

站在 风口 创业者

评论 (0)

| 注册 参与评论

返回

顶部

硬蛋网
扫一扫 关注硬蛋公众号